
糖尿病、高血压、肾病、失眠……你以为只能靠药?其实,厨房里就藏着“平民补药”——芡实。很多人把芡实当成煲汤配角、五谷杂粮的一粒“配料”。
但你可能想不到,它早已被写入《中国药典》,不仅能补,还能调,甚至有望为一些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转机。
不是保健品吹出来的“神”,是写进药典的“实”证
芡实不是网红食材,它是正儿八经的中药材。被归入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中的“补益药”,性平、味甘涩,归脾、肾经。
它不寒不燥,能健脾止泻、益肾固精、祛湿止带,适合长期食用。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也明确提到:有规律地摄入多种豆类和全谷物,有利于慢病管理。

而芡实,正是这样一种低脂、高膳食纤维、富含植物蛋白的全谷物。血糖不稳?芡实比你以为的“主食”聪明得多
糖尿病人最怕碳水。但芡实的血糖生成指数(GI值)低于很多常见主食,升糖慢,饱腹感强,适合作为主食替代。
一项发表于《中华糖尿病杂志》的研究指出:芡实富含微量元素锌、铬,这些元素与胰岛素代谢密切相关。适量食用,有助于糖尿病人控制血糖波动。重点是,它不像一些粗粮那样难消化,对肠胃较差的人群也更友好。
高血压怕“钠”不怕“饭”?芡实恰好管得上
高血压病人饮食里要控制钠,增加钾摄入。而芡实的天然钾含量较高,有助于调节钠钾平衡,辅助血压控制。

比起加工食品和重口味菜肴,芡实天然无盐、无添加,适合高血压患者长期食用。而且它还能利水祛湿,帮助身体“排掉多余水分”,间接减轻肾脏负担。
搭配红豆、薏米一起煮粥,是不少中医推荐的“祛湿降压”组合。肾功能不稳,靠芡实“固”一把中医讲肾主水,芡实“甘涩固涩”,最擅长的就是“固肾涩精”。
现代人肾虚不一定是性功能问题,腰酸、易疲劳、夜尿频、记忆力差,都是肾气不足的表现芡实富含植物甾醇和黄酮类化合物,这些成分有助于抗氧化、抗炎,保护肾小球结构,减缓肾功能退化。
很多慢性肾病患者会出现蛋白尿、浮肿,芡实的“固涩”特性,在中医调理中正合所需。当然,肾功能不全人群应根据医生建议控制摄入蛋白质和钾,芡实虽好,也不能盲目大吃。

失眠、焦虑、情绪不稳?芡实“补脾安心”有一手不少人睡不好,不是心脏有问题,而是脾胃虚弱。中医说“脾虚则心神不宁”,芡实恰好能“健脾养心”。
它含有一定量的B族维生素,是神经稳定的“原材料”。芡实不刺激,不上火,不影响脾胃,是养心安神的“饮食型药方”。
失眠人群在晚餐中加入芡实粥,配百合、莲子,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,不依赖药物,也不会形成依赖。
看起来“平平无奇”,实则暗藏“慢病管理密码”
很多人对芡实的印象还停留在“喝汤配料”。但国家药典、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都明确它的地位。它的优势在于温和、稳定、适合长期食用——不像药物那样见效快,但能在日常中“润物细无声”。

特别是对中老年人、慢病高风险人群来说,芡实既不贵,也不难吃,更关键的是:它是可以吃一辈子的“低风险干预选项”。
吃对了才有用,芡实虽好,也分人吃。芡实虽好,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。便秘严重者、体内燥热者应慎用。芡实性涩,吃多了容易“闭气闭水”。
搭配调理更关键。脾虚者可加山药;湿重者加薏米;睡眠差者配百合莲子。不要单吃芡实米,学会“组队作战”才是王道。
日常建议每次15-30克,煮粥、焖饭、炖汤均可。如果能坚持一段时间,你会发现:身体的一些“老毛病”在不知不觉间缓解了。

不是神药,是“食补+慢调”的典范
芡实不是万能药,它不能替代任何一种药物。但它是长期饮食干预中最具代表性的“药食两用”食材之一。
它的最大价值,不在于“治”,而在于“养”。尤其在三高、糖尿病、肾病等慢性病管理中,芡实提供的是一种“低风险、稳定、可持续”的辅助方案。当你每天都在吃的时候,它就开始在你体内“悄悄修补”。这才是中医讲的“治未病”。
参考文献:
①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.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(2020年版)[J]. 中华糖尿病杂志, 2021, 13(4): 315-409.
②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.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年版)[S]. 人民卫生出版社, 2022.